1200多年前,唐都长安郊外一个普通的酒楼上,三位著名的诗人正在把盏吟诗。这时,一群歌女走来,也在这里喝酒弹唱。于是三人说,如果她们唱到谁的诗,谁就画一个记号,最后看谁的诗最流行。
歌女们第一个唱起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王昌龄得意地画了一笔。第二首,歌女们演唱了高适的诗,高适也得意地画了一笔。第三首,“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仍然是王昌龄的诗。
这时,坐在旁边的王之涣说,这些都是三流演员,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曲,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如果不唱我的诗,我终生不再和你们争高下,如果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轮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女时,她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然是王之涣的诗,三位诗人开怀大笑,于是与歌女共饮。
“旗亭画壁”这样的文人轶事在今天看来只是才子风流,而在当时,却给另一些人提供了口实。
又是一个冬天的清晨,天色微朦,飘着零星细雨。唐朝润州也就是今天镇江,还是那座山,还是天海茫茫。金山芙蓉楼上,被贬至江宁,也就是现在南京附近做县丞的诗人王昌龄与友人辛渐惺惺惜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很早就中了进士,并且才名远播,被称为“诗家夫子”,却一直在外地做很小的官,还一再遭贬,理由就是“不护细行”,意思是不拘小节或行为不检。
但是坎坷的经历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也许,正是因为被误解、被贬谪,才有了这样的千古绝唱。
此后不久,王昌龄再次被贬到湖南五溪黔阳县,那是一个更加边远贫穷的地方,当时称作龙标。为此,李白特意写诗安慰他: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在寄予关切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报国无门,身世飘零的感受。
据说王昌龄在黔阳非常窘迫,只带一个小书童和古琴书籍,饿了就由书童捡些枯枝落叶烧火煮些吃的。但是,即使是在那么边远的蛮荒之地,仍然有人在他经过的地方长跪于地而求诗。
历史过去了1200多年,没有人记住那个年代发生的细节,显赫的帝王将相也大多淹没在往昔的尘烟中,12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只因为王昌龄和那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芙蓉楼。
经过学者的考证,芙蓉楼原来是镇江金山半山腰上的一座楼台。由于《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选入了日本的课本,每年有很多日本人慕名而来寻找芙蓉楼,后人就在金山脚下的江边,新建了这座芙蓉楼。
此楼非彼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伟大的诗歌会穿透历史和疆域,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人情怀从芙蓉楼上的那个早晨,穿过岁月,像一轮明月的光辉,年复一年,陪伴着中国文人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