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纸页间的风景:一本镇江的“金山日记”,如何成为城市的文化使者?
时间:2025-07-07 作者:

追寻景区记忆

以档案资料为舟楫,溯游时光长河。“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微信公众号现推出《三山风物志——文旅档案库》栏目,在斑驳资料里,寻觅金山的传奇往事与佛韵禅机;于古旧舆图中,解码焦山“浮玉”奇观的地理成因;从文人墨痕间,感受北固山“金戈铁马”的雄浑气象……让我们解读藏于档案深处的文旅密码,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镇江文化巡礼。

1期

纸页间的风景

“‘七七’深宵巨炮吼永定河畔贪狼奔……”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

这些浸染血泪的日子,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而在镇江文旅集团的资料库里,有一本已泛黄的《金山日记》,由镇江前进印刷厂(创建于抗战烽火中1940年)制作。该笔记本虽年代久远,但封面的金山风景依然色彩鲜艳——金山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殿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慈寿塔巍然耸立。

image.png

这本由镇江前进印刷厂在上世纪50-80年代生产的普通笔记本,看似不过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寻常文具,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将镇江的美景通过机关单位的办公桌和千万学子的书包,带到了全国各地。

image.png

△前进印刷厂车间旧址

镇江前进印刷厂的前身,是新四军“《前进报》社印刷厂”,创建于抗日烽烟中的194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军管会整合多家印刷单位组建成《前进日报》印刷厂,1952年定名为“前进印刷厂”,最初只是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国有印刷企业。

image.png

△《前进报》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印刷厂的业务范围相对固定,主要承印政府文件、学生作业本、账册等实用性印刷品。据老工人回忆,大约在1956年左右,厂里开始尝试在生产笔记本中增加一些地方风景插图。这一创意的初衷十分朴素——当时纸张质量普遍不高,加入彩色插页既能增加笔记本的厚度和挺括感,又能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附加值。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基于实用考虑的设计决策,会在未来几十年里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传播效果。

image.png

△狮菊日记、青年日记、前进日记

金山,这座海拔仅43.7米却因"寺裹山"独特景观而闻名的小山,就这样走进了千万本笔记本的插页里。印刷厂最初选择的几个经典视角——金山寺全景、江天禅寺大门、慈寿塔还有北固山和焦山一些风景的特写等——成为了此后几十年不变的"标准像"。这些图片大多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彩色胶印技术,虽然以今天的标准看色彩略显浓艳,但在那个彩色印刷品尚属奢侈品的年代,这些插页无疑给使用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这些图像在反复印刷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固化为金山风景的"官方版本",形塑了几代人对于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的集体视觉记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金山日记内页

这些带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彩色插页的笔记本通过怎样的渠道传播?答案隐藏在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物资分配体系中。

作为国有企业的产品,前进印刷厂的笔记本主要通过新华书店、文具商店和单位采购等渠道销往镇江及周边地区,也有部分通过全国性的商品调拨系统进入其他省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笔记本作为奖品或纪念品出现在各种会议、活动和学生表彰中,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流通范围。一本奖励给上海某优秀学生的笔记本,可能就此将金山风景带到了黄浦江畔;一本作为镇江某次会议纪念品的笔记本,或许让镇江三山尤其是金山的形象留在了来自全国各地参会者的记忆中。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金山日记内页

在信息传播渠道有限的年代,这些笔记本插页实际上承担了今天旅游宣传册的功能。与官方刻意制作的宣传品不同,笔记本中的风景插图以一种更为自然、非强制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使用者可能最初只是被色彩所吸引,但在日复一日的使用过程中,金山的图像会不知不觉地植入记忆。当年使用过这些笔记本的一位南京大学李教授回忆:“我们那时候用的笔记本很多都有金山插图,虽然没去过镇江,但对金山寺的样子已经很熟悉了,后来第一次去旅游时竟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恰恰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播。

image.png

△吴国杰/摄

这本金山日记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它与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上。与单纯的宣传画或明信片不同,笔记本是那个时代人们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实用品。学生用它记课堂笔记,干部用它写工作报告,作家用它记录灵感——在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中,金山风景作为背景反复出现在使用者的视野中,完成了从单纯景观到文化符号的转变。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使用者会在这些印有风景的页面上书写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得自然景观与个人记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曾在网络上看到过另一本1975年的笔记本中,插页边缘记录着一位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一本1983年的笔记本上,某位使用者在金山插图旁写下了“高考加油”的自我激励。

image.png

△金山日记内页

此刻,风景不再只是风景,它成为了承载个人情感与时代记忆的容器。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金山日记本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与物质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年代,普通日用品往往被赋予超出其使用功能的文化意义——一个印有风景的笔记本,一只绘有花鸟的搪瓷杯,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播重要的媒介。

image.png

image.png

△前进和镇江印刷厂的金山日历

当文旅融合的浪潮席卷华夏,“物载文化”的浪漫悄然绽放在镇江的山水之间。漫步金山、焦山等文旅景区的南京设计廊文创店里,每一件文创旅游产品都是历史与艺术的结晶:或许是一枚镌刻着白蛇传说的书签,将千年故事化作指尖流转的风雅;或许是一盏印满焦山碑林纹样的茶盏,让翰墨书香氤氲在袅袅茶雾中……

image.png

这些浸润着人文温度与历史底蕴的文创好物,正以鲜活的姿态,将镇江文旅的千年风华捧至掌心,让文化传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回响,而是可触摸、可珍藏的真实温度!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