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传说故事里的镇江 | 焦山:江中浮玉“山裹寺”
时间:2025-05-14 作者: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这是大唐“诗仙”李白年轻时出蜀远游长江,在奔涌的浪涛中,突见一座青翠的岛屿如碧玉般浮于江心,不禁浮想联翩,欣然写下《望松寥山》一诗,盛赞焦山云雾飘渺的人间仙境之奇景。

image.png

焦山原名樵山,又名谯山、狮岩。东汉末年,隐士焦光曾隐居于此,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士改“樵山”为焦山。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茏,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

自古以来,名山藏名寺,焦山也不例外。一般寺庙绕山而建不同,远望焦山,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故有“山裹寺”之称。

若打卡焦山,千年古刹——定慧寺、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镇江人民英勇抗英的古战场——焦山古炮台等景点,值得探访。

定慧寺:千年古刹

当年的焦山处于江中,可渡船;2017年,东入口建成,亦可驾车前行。

image.png

“探访定慧寺,还是渡船更有意境。”焦山景区负责人介绍,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明清时期发展为“十方丛林”,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

焦山还有一座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因塔内供奉佛像一万余尊,故名,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明清仿古佛塔。万佛塔为八角形塔身,共七层,象征佛教中的“七级浮屠”。塔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覆仿古青砖,既保留了传统佛塔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

image.png

焦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万佛塔的建造不仅是为了弘扬佛教文化,也是为了恢复焦山的历史风貌。焦山在历史上曾有多座古塔,但大多毁于战火或自然灾害,万佛塔的建成填补了这一空白。

碑林:穿越千年,与书圣对话

书法爱好者,有两处地方必去:一处是西安,那里有名动天下的西安碑林;另一处是镇江焦山碑林,这里有大字之祖《瘗鹤铭》。

image.png

焦山碑林历史悠久,北宋时建宝墨亭,收藏唐朝王奂之集王羲之书的经幢及宋刻《瘗鹤铭》。明代改建为宝墨轩,藏碑渐丰。清代以后,碑刻不断充实,蜚声江左。1988年扩建,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碑林分为摩崖和碑林两部分,现存重要摩崖石刻80多处,藏碑500余方。据了解,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绵延两百余米,气势磅礴,现存唐刻《金刚经》、宋刻《壮观亭址瘗鹤铭》《米芾题记》《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众多书法达人眼里,焦山碑林之“仙”,当是《瘗鹤铭》。相传《瘗鹤铭》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因推此为“大字之祖”。漫步焦山碑林,仿佛穿越千年与王羲之、米芾等大家对话。

盆景园:幽中取静,靓丽风景

焦山盆景园于2006年9月建成并正式开园,占地8500平方米。它由陆地、水体、小岛三个部分组成。区内分布“寻真”“听流”“读月”三亭,河上建有曲、拱、廊三座形式不同的小桥,池边建“随宜堂”和临水平台。配植柳、竹、松、槭、棕榈、枇杷、玉兰、桂花、桃花、梅花、樱花、海棠、山茶等各种花木,景色怡人。

image.png

焦山盆景园目前摆放和布置盆景150多盆,涵盖苏派、扬派、通派等7个流派的盆景。

它的建成填补了镇江园林中没有盆景园的空白,为广大的盆景爱好者提供了相互切磋和交流学习的场所,同时也为焦山旅游的内涵增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

image.png

古炮台:见证英雄风骨

移步至焦山东麓,有8座炮堡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

image.png

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意在占领镇江。焦山炮台官兵开炮轰击英舰,在巨大的装备差距下,孤军奋战的官兵在竭力抵抗后最终被迫放弃炮台。但镇江军民的殊死相搏,使英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恩格斯在《英军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镇江保卫战:“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炮台是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重要见证。这座江防要塞历经战火洗礼,如今以斑驳的夯土残垣向世人诉说镇江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壮烈史诗。

image.png

其实,焦山景点众多,每一块碑刻、每一株古木、每一段江涛……都在吟唱着一曲江南文脉与山河壮美的永恒交响。而现如今,每到节假日,焦山常有不同形式的活动呈现,串联起焦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厚植“文化气”。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