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文脉镇江 | 著名的《己亥杂诗》出自镇江?
时间:2025-02-19 作者:

文脉镇江

《己亥杂诗》出自镇江?

千年古城,文脉绵长。镇江文旅集团将通过《文脉镇江》专栏,深入探寻镇江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带您穿越时空长廊,聆听金山的千年回响,感受焦山的禅意悠远,品味北固山的诗词雅韵……让我们一同触摸城市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续写时代华章。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是诗人龚自珍创作的组诗集,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他路过镇江时所作。诗歌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image.png

龚自珍(1792年至1841年),初名自暹,字璱人,自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出生于浙江杭州东城马坡巷一个官宦之家。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1839年,48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开始了所谓“在舟中之日居多”的劳顿生活,他差不多每个月都要经过运河水路往返于老家杭州和昆山之间,分别照料着年迈的父亲和无力自给的妻子儿女。正是在运河上的南北往返中,龚自珍写成《己亥杂诗》,并与镇江结下深深的缘分。

image.png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龚自珍辞官离开了北京,起初只想先回家乡稍事安排后,再到北京迁回家眷。“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龚自珍在坐船进入镇江水域后,沐浴着清凉的江风,仰望着清辉万里的明月,心潮逐浪,浮想联翩。他母亲的家乡金坛县属于镇江府,因此镇江也就是他从小受知、启蒙之地。如今倦宦归来,踏上故土,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他朗声吟出了轻快、喜悦的诗句:“生还重喜酹金焦,江上骚魂亦可招。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读曲是明朝。”

image.png

清统治者入关以后,每逢皇神诞日,道士们拼命招徕迷信的男女到神殿求福祛灾,借机敛财。当时,镇江这类活动十分活跃,往往全城轰动,举市若狂。龚自珍“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应道士之请撰写祭神“青词”,他不胜感慨,挥洒健笔,写下了抨击时弊,抒发理想的著名诗作,借题发挥,抒写其对清王朝上下一片“万籁无言”的悲哀,表达对清统治者用所谓资格限制人才的不满。

高度评价《瘗鹤铭》

回到昆山县的羽琌别墅之后,著名碑帖家安徽泾县人包慎伯赠送给龚自珍一幅《瘗鹤铭》拓片。《瘗鹤铭》是镇江焦山的著名石刻,历代书法家都将其视为稀世珍宝。九月十一日,羽琌山馆外秋雨绵绵,龚自珍反复欣赏着这幅拓片,有感于怀,于是“漫题其后”,“从今善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术此权舆。”

image.png

《瘗鹤铭》究竟出于何人的手笔?千古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龚自珍认定是陶弘景所书,于是再跋旧拓《瘗鹤铭》诗:“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 龚自珍认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只能做《瘗鹤铭》的仆,更不用说那八百张唐人写的帖文了。龚自珍对碑帖学的造诣颇深,对《瘗鹤铭》的高度评价,为镇江焦山这座“书法之山”增添了更加辉煌的色彩。

image.png

只身南归之后,龚自珍于九月十五日北上接还家眷。在返回时又至镇江游览一番。“十二月十九日,携女辛游焦山,归舟大雪。”龚自珍的女儿名阿辛。父女二人在饱览了焦山清幽的风光,回到船中之后,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龚自珍借景抒情:“古愁莽莽不可说,化作飞仙忽奇阔。江天如墨我飞还,折梅不畏蛟龙夺。”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云涌,充分表达了诗人誓与权贵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回到家乡安置好家眷之后,龚自珍于道光二十一年新正三月,来到丹阳担任云阳书院主讲。云阳书院设在丹阳县署内,县令张礼开始并不重视身着简朴旧衣的龚自珍。可当他看了龚自珍整理的《己亥杂诗》后,不禁拍案赞叹其诗有“山泉喷发,豪情云涌之势”,命速备宴接风。龚自珍在云阳书院一面讲课,整理自己的旧作,一面广泛交结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宣讲自己的改革思想。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辰时,龚自珍因劳累过度谢世,享年50岁。

image.png

龚自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此外,他还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