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导游大赛冠军,这里有持证高级导游,这里有文史专家,形象大使、旅游博主……镇江文旅集团将持续推出《金牌说》系列节目,通过古迹串联历史,让历史还原真相,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独特的视角探寻美景背后的故事,一同揭开镇江神秘的面纱。
来到焦山碑林的最深处,便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品——《瘗鹤铭》碑。“瘗”是埋葬的意思,所以《瘗鹤铭》是一篇葬鹤的碑文。《瘗鹤铭》碑原是焦山的摩崖石刻,不知何年坠入江中。北宋初年,冬季枯水,水落石出,这一稀世珍宝方横空出世,始为人知。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有铭文的五块残石被打捞上岸,拼装成碑,并建亭供奉至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碑高2.6米,宽2.1米,共计93个字。
从宋代开始,《瘗鹤铭》惊世的艺术魅力被历朝历代书法家推崇备至,甚至顶礼膜拜,比如宋代黄庭坚就将它称之为“大字之祖”。
中国的汉字是当今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文字,至今已有了5000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篆、隶、楷、行、草五个发展阶段。篆书虽然曲线优美、隶书虽然圆浑有力,但笔画繁杂,不利于快速书写,制约了汉字的推广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所以要向行笔短促、运笔流畅的楷书和行书转型。《瘗鹤铭》碑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独一无二的扛鼎之作。
《瘗鹤铭》书法既方正雄浑,又潇洒飘逸;既静雅肃穆,又舒畅流美;既凝聚内涵,又挥笔如意,具有篆书之遗风,隶书之韵律,楷书之庄重,行书之灵动。所以在《瘗鹤铭》碑后,楷书、行书便优雅地登上了书法史的舞台,显然,此碑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由于岩石的表面凹凸不平,所以碑文中的字看似大小不一,实际是依石而作,随形就势,通过部首、偏旁的易位夸张,来支撑起字的整体框架。
《瘗鹤铭》的产生正处于道家思想的发展时期,顺势而作的笔风正是“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中国文人寻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人格精神。这也是古今书法家将其信奉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瘗鹤铭》究竟为何人所书?书于哪个年代?全碑共有多少个字?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了千古谜团。
刘 励
镇江市金牌导游
江苏省“旅游行业技能能手”
江苏省“百家旅游人才”
江苏省导游大赛二等奖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