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钟灵毓秀的镇江孕育了奇山秀水,
也孕育了昌盛文脉,
从苏轼到王安石,
一代代文人墨客,
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
正值早春三月,
小编邀请大家来古诗词里话镇江,
让我们边行边歌,
邂逅这份跨越千年的美!
今天,我们推出第一期:
《古诗词里话镇江·金山篇》。
一
江潮之美
醉清泉/摄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苏轼《题金山寺》
苏轼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他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
醉清泉/摄
这是一首内容、形式俱佳的写景诗,在苏轼笔下,它顺着读、倒着读意境不一样,更妙的是时间线也不一样,完全可以当成两首诗来赏析。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反过来读,就变成了“月夜泛舟”之美景:江面上几只飞鸿掠过,江边许多山峰围绕着,翠意盎然。水天一色、水接云,放眼望去,江水无穷无尽。正值晴好天气,阳光和云霞把江面也映红了,江边的树被阳光照着,看起来也格外生机勃勃。
江潮之美体验点
乘坐画舫游船
二
夜色之美
镇江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唐宋以来吟咏者甚多。北宋梅尧臣的《金山寺》诗:“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绝妙地勾划出宋时金山矗立长江中的雄姿。苏轼在《游金山寺》诗中更以矫健的笔力,描绘江心空旷幽优的晚景。
张孝祥这首词则注入更多超尘的艺术幻觉。词的上阕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自然景象。下阕接前结山上意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感情。
醉清泉/摄
楼台两岸水相连,
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
一声飞断月如烟。
——沈括《夜登金山》
宋代的镇江之夜有所不同,逐渐发达的夜市成为了镇江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夜登金山,站在高处俯瞰山下江景与镇江城市的夜景。“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描写当时润、扬二州均极繁华,楼台相连,影子倒映在明亮的江水中,风光明净澄澈,如同在镜子中的景象。山下夜市传来的乐声悠扬,送入夜空,仿佛围绕着月亮盘旋,这一切组成了那个时代的镇江之夜。
醉清泉/摄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梅尧臣《金山寺》
梅尧臣早就听说过金山寺山水之美,一直叹息无缘一见。后来他在去浙江湖州赴任时,因为“海汐东落,孤港未通”,官船滞留在瓜洲古渡。有一天,他独自在江口游玩,看到江中的金山寺,金碧辉煌,气宇非凡。于是便借了一条小船,上金山寺尽兴游玩了一番。到了傍晚,登船回瓜洲时,金山寺老僧请他留下墨宝,他便写了一首题为《金山寺》的五言绝句。
图片
夜色之美体验点
白娘子爱情文化园
三
抒情之美
镇江也曾触动了一位位诗人满腹的思绪。这一个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夜晚,将诗人们的思绪化作诗情,诗情变为妙笔,所见所想皆诉诸于诗句,留下了众多千古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醉清泉/摄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游金山寺》
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