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钟灵毓秀的镇江孕育了奇山秀水,
也孕育了昌盛文脉,
从苏轼到王安石,
一代代文人墨客,
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
正值早春三月,
小编邀请大家来古诗词里话镇江,
让我们边行边歌,
邂逅这份跨越千年的美!
今天,我们推出第二期:
《古诗词里话镇江·北固山篇》。
北固山究竟有何魅力,竟如此受历代文人的偏爱?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赋予了镇江城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特性。镇江“三山”闻名遐迩,金山、焦山、北固山,都处于长江边,虽海拔不高,却有扼守之势,为兵家必争之地。刀光剑影两千年,人称“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个头虽小却也散发着冲天豪气。甘露寺、溜马涧、试剑石、太史慈墓……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历史传说印记,在这里移步皆是,留下了一个个英雄故事。
一
江潮之美
醉清泉/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王湾在一年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当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
醉清泉/摄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曾公亮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江潮之美体验点
北固湾游船画舫
二
古刹之美
醉清泉/摄
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
两岸旌旗绕碧山。
——李白《永王东巡歌》
李白身在军中,乘着战船,途径润州,意气高昂!北固山控扼长江,城如铁瓮,正是古吴国境内罕有的雄关!经过六朝以来数百年的不断发展,这里士民富庶,闾阎相望,亭台楼阁掩映于云水之间,美如图画。远近千里的城池,烽燧相望,直通大海,两岸的旌旗萦绕于青山之上。在城上、山上和船上,这里有貔虎万千,他们捍卫着大唐的荣耀!
醉清泉/摄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从枢密院编修调任镇江府通判,来到镇江不久,陪同知府方滋来到北固山。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陆游与方滋登楼游宴时,登楼遥望,只见山光水色,奇景多姿,下滨大江,三面环水,扼江山险要,淮南草木,历历可数。
抚今追昔,陆游想起了历史上发生在镇江的三国英雄人物孙权、刘备,想起了他们联合战胜强敌的往事,而反观此时南宋朝廷刚刚失败的抗金北伐,心情抑郁惆怅,写下这首《水调歌头·多景楼》
古刹之美体验点
北固山多景楼
三
抒情之美
醉清泉/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醉清泉/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看到韩侂胄草率冒进的北伐政策大为担忧,但他的建议又未被采用,在这种状态下,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写下这首词。感叹时光流转,江山如昔,而孙权(仲谋)这样的人物难寻,就连舞谢楼台都消失无踪了。借古喻今,以廉颇的典故说明自己还有雄心壮志。
图片
抒情之美体验点
北固山北固亭
图片
在文化书香中走进历史现场,
更加旅有所乐、行有所获。
如今在北固山徜徉,
人们既能欣赏河山之美,
还能体验历史文化深厚底蕴,
让经典诗词中的美景跃入当代美好生活,
传统与现实交相辉映,更加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