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帝王将相,民间传说与文学艺术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今天的人们来到金山寺,更多的是为了追随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在戏剧中,传说峨眉山中修炼千年的白蛇和青蛇,不甘寂寞,化身美丽的白素贞和小青来到人间。在西湖边,她们遇到了药铺的伙计许仙。白素贞对许仙心生爱慕,托小青做媒,二人终成眷属。金山寺的禅师法海查访出白素贞是蛇精的化身,便千方百计破坏他们的婚姻。一次次的计谋都没有得逞,法海便把许仙骗上金山,为救夫君,白素贞被迫率领水族水漫金山。
这个故事经过一次次文学的改编后,也演绎出很多结局。但是,法海在故事中始终是残酷无情,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却是一位高僧。
法海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在庐山学道参禅,八年后云游到金山。此时,金山之上,东晋时代修建的庙宇已然败落,法海无屋可居,只找到一个低矮的岩洞栖身。
或许是法海的佛心感动了佛祖,或许是法海的意志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化缘的路,几年之后,残败的庙宇终于修复一新,再次迎来了旺盛的香火。承载着庙堂香火的江心小岛,也在善男信女的传诵中,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金山。
麦子/摄
金山寺由于地处江心,原来叫泽心寺,唐代叫龙游禅寺,到了宋代的时候,因为宋徽宗崇尚道教,把金山寺改成道观,康熙25年,皇帝亲自题名为江天禅寺,到现在金山寺真正的大名是江天禅寺,自古以来没有叫过金山寺。只是经过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演绎,民间才有了金山寺这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金山风景区(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法海,后来也有人考证,没有证据证明金山寺的裴头陀就是法海,法海可能另有其人,是文学在流传的过程中把他们移植在了一起。
在镇江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清代画家周镐的画作。周镐是镇江人,一生淡泊名利,他以写生为基础,完成了《京江二十四景》,为我们保留了镇江山水真实的写照。
这是《京江二十四景》中的北固山,飘渺的钟声带着我们的思绪穿越古往今来。
9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和很多文人一样,北宋吏部侍郎曾公亮来到镇江,住宿在北固山上甘露寺的僧舍中,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诗,北固山的雄浑气势跃然纸上: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北固山,坐落在金山和焦山之间,因山壁陡峭,形势险固而得名北固。三国时期,刘备应邀来到东吴,登上北固山顶,见江天辽阔,不禁赞叹说: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登北固山,挥笔写下六个大字,仍然是“天下第一江山”。南宋书法家吴琚重写了这六个字,被镌刻到这面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