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编纂了一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人妖缠恋,正邪斗法,最终白娘子被金山寺的法海收了,镇压在杭州雷峰塔下。
但在镇江民间,这个故事却有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尽管故事的主角依旧是那条修炼了千年的白蛇,但却是一位向往人间生活,大胆追求心中所爱,不畏强势,敢爱敢恨的真女子。
当她与许仙在西湖雨中邂逅,她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当许仙因惊吓昏死过去,她不顾凶险,勇盗仙草救夫;当法海要拆散她与许仙的美满婚姻,她临危不惧,引东海之涛“水漫金山”,留下了传颂千古、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故事里提到的“五条街”现在还在,“保和堂”药店也已恢复,金山寺还保留着“法海洞”和“白龙洞”,据说白龙洞直通杭州西湖断桥......
《三言二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精典,但镇江人口中广为传唱的却还是民间版本的白娘子故事。无论故事结局是悲是喜,都寄托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勇气。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都与镇江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为镇江这座千年古城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在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就收集了一首镇江南朝乐府民歌:
《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诗歌的背后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南徐(古镇江名)士子往云阳(古丹阳名)途遇一位心仪的华山女子,后相思成疾而亡,临终前求其母:“葬时,车载从华山度。”当灵车路过那位女子家门口时,牛车停止不行。女子闻听缘由,感动不已,妆点沐浴,出而哀歌。歌毕,棺木应声而开,女子入后乃合。无奈,两家只好合葬,后人称为“神女冢”。
上个世纪,钱南扬、罗永麟等学者都认为,这首吴歌《华山畿》应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一幕的创作原型。
于是,南徐士子与华山佳人便化身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走出镇江,走向了五湖四海。
与梁祝一起走遍中国的还有另一个神话故事——《董永与七仙女》。黄梅戏《天仙配》“路遇”一段,董永一出场的第一句唱词就是:“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点名了故事的发源地——镇江丹阳。
今天,丹阳还有个小镇叫访仙镇,据说这里就是天兵天将带走七仙女的地方。
董永每年都会带着儿子来到这里,苦苦等待七仙女的归来。凡人董永终究逃不过时间的催老,在丹阳延陵,人们为他修建了董永墓和董庙。而在不远的丹徒上党镇,人们用更为隆重的仪式膜拜爱情。
每年三月初三庙会前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的槐荫庙,祭拜这位为爱下凡的——七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