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城市记忆
以档案资料为舟楫,溯游时光长河。“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微信公众号现推出《三山风物志——文旅档案库》栏目,在斑驳资料里,寻觅金山的传奇往事与佛韵禅机;于古旧舆图中,解码焦山“浮玉”奇观的地理成因;从文人墨痕间,感受北固山“金戈铁马”的雄浑气象……让我们解读藏于档案深处的文旅密码,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镇江文化巡礼。
第4期
镇江金山湖荷花
盛夏时节,镇江金山湖荷花美“出圈”!这抹惊艳景致,不仅吸引了央视《大美中国》栏目的特别关注,其专题报道《金山湖畔荷花开 生态蝶变入画来》更让这份美传遍全国。
而在镇江文旅集团的文旅资料库中,珍藏着一张约半世纪前的金山荷花老照片和一份年历↓↓↓
△六、七十年代的“金山荷花”老照片
△1986年年历上的“金山荷花”
照片里,亭亭荷花与金山慈寿塔的倩影交相辉映,定格着时光深处的雅致。
今天,就让我们以这张老照片为引,循着历史的脉络,从唐代诗篇中勾勒的荷花仙境,到现代园艺里精心呈现的万千姿态,一同探寻金山荷花跨越千年的绽放历程!
01诗画千年:荷香浸润的文化基因
金山与荷花的渊源,可追溯至大唐气象。
公元860年前后,唐代诗人李群玉游金山时,留下一首《题金山寺石堂》:“白波四面照楼台,日夜潮声绕寺回。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的千古绝唱。诗中“千叶红莲”的盛景,既是对金山荷塘繁茂的真实写照,更暗合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圣洁的深层意蕴。
△徐丹霞/摄
作为江南佛教名山,金山寺的梵音钟鼓与荷香月色交织千年,形成独特的文化磁场,明代祝枝山夜宿金山寺时,亦被“况是梵王宫阙里,莲花叶上暂逍遥”的禅意打动,在诗笺上勾勒出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精神图谱。
这些流传千载的诗篇,不仅为金山荷花注入文化灵魂,更塑造了中国人对荷塘景观的审美范式。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主持疏浚中泠泉时,特意拓地四十亩构筑土堤,遍植荷花、红菱、杨柳。
这位以“清廉务实”著称的父母官或许未曾想到,他的治水之举不仅抵御了江水侵蚀,更意外开启了金山景区荷花规模化种植的先河。土堤之上,荷花与垂柳构成“红绿映带”的经典配色,这种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智慧,至今仍在金山湖畔延续。
02战火与新生:荷花景观的百年嬗变
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岁月,未能磨灭金山荷花的生命力。
1936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建设厅曾规划筹建金山公园,试图将这片佛教圣地打造为现代公共园林,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使设计方案永远停留在图纸之上。在民国时期的战乱间隙,金山荷花仍保持着自然生长与少量人工养护的野趣状态,这种“半野化”的生存状态,反而成就了荷花“天然去雕饰”的独特韵味。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镇江市政府正式建立了金山公园,荷花景观迎来系统性保护与培育的新阶段。
△21世纪初金山门票上的荷花
园林工作者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原有荷塘进行科学规划,既保留了王仁堪时代“接天莲叶”的宏大气势,又引入江南园林“步移景异”的造景手法。1977年,镇江多家工厂与市民自发集资,在公园内建成市区首座儿童乐园。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创举,意外拓展了荷花展示空间——公园利用新建游乐设施形成的水面区域,开展养鱼种藕的立体化种植,使荷花种植规模较民国时期扩大近三倍。
据园林老职工回忆,当时工人们用毛竹和芦席搭建临时温室,在寒冬腊月精心呵护荷花种藕。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确保了金山荷花在物资匮乏年代依然保持品种多样性,为后来打造特色景观奠定了基础。
03古法新韵:现代园林的艺术升华
进入21世纪,金山公园的荷花培育迎来技术革新与文化复兴的双重机遇。2010年前后,镇江通过退渔还湖,结合镇江水专项的治理,进行金山水环境生态修复,将周边鱼塘改造而成建新的景区“白娘子爱情园”,坐落在白娘子爱情园西侧的湖湾,占地2.9公顷。春季柳絮纷飞,小荷露尖;夏秋红荷摇风,满湖艳丽;冬季柳丝披雪,残荷有声,是绝佳的赏荷胜地。
△杨宪华/摄
2022年起,金山景区采用传统古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种植方式,系统培育红千叶、天娇、满江红等百余个荷花品种。技术人员通过控制水温、光照等参数,实现荷花花期的人为调控,将原本集中于7-8月的观赏期延长至近4个月。在种植形式上,既保留“十里荷香”的大气磅礴,又创新推出缸栽、盆栽等精致化展示方式,使游客在不同视角都能感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这种“大小相宜、远近皆美”的布局理念,在荷花种植专家看来具有示范意义:“金山公园成功实现了传统观赏文化与现代园林艺术的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又创造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体验,使千年荷香得以永续传承。”
为荷而来
夏日镇江
文化赋能方面,金山景区深挖荷花与佛教文化、白蛇传传说的内在联系,打造“荷风禅韵”主题游览线路。游客漫步于九曲回廊,既可观赏“红千叶”在晨雾中舒展花瓣的动态美,又能感受汉服爱好者的实景体验重现李群玉笔下的唐代荷塘盛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设计,使荷花观赏从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文化感悟。
04四季流转:全域旅游的生态范本
一艘画舫从荷花丛中穿过,蓬叶间一群水鸟飞掠惊起。如今的金山荷花,不仅是镇江的文化符号,在生态保护层面,也构建了“荷花-鱼类-鸟类”的立体生态系统。
荷塘中放养的锦鲤可有效控制蚊虫滋生,吸引来的白鹭、夜鹭等鸟类又成为新的景观资源。这种基于食物链的生态平衡设计,使金山湖一带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水利主题公园湿地保护示范区。据监测,近年来荷塘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印证了“一荷引得百鸟来”的生态效应。
△徐丹霞/摄
从文化传承到生态保护,从景观营造到旅游开发,金山景区的荷花经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数据显示,荷花主题相关收入夏季带动周边酒店住宿、美食餐饮等产业收入上升,可谓是“一朵荷花撬动全域旅游”。
△一泉·金山湖畔酒店·荷花宴
站在金山寺的江天一览亭远眺,但见千亩荷塘碧浪翻涌,恍若李群玉笔下的大唐景象穿越时空而来。这片浸润着千年诗意的荷塘,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活态展陈,更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创新典范。当游客驻足画舫,看红莲与白塔相映成趣,听蝉鸣与梵呗交织成韵,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金山荷花的千年绽放史,终将在当代镇江文旅人的细心呵护与勇敢创新中,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