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这座枕于长江之畔的历史名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辙印,写满了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纷至沓来,在此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他们挥毫泼墨,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他们的跌宕经历,让镇江的山川楼阁、街巷古渡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历史的芬芳。
镇江文旅集团将持续推出《跟着历史名人游镇江》系列节目,诚邀您沉浸式感受镇江历史的厚重,品味文化的馥郁芬芳,开启一场触动心灵的难忘之旅。
焦山,位于长江之中,与金山对峙,因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此山虽不大,却因山水相依、古木参天、环境清幽而闻名。
据记载公元1071年,苏轼在游览完金山后,便决定独自乘舟前往焦山。途中,他放任船只顺流而往,尽情享受着江风拂面的惬意与自由。
当小船缓缓靠近焦山时,苏轼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在诗中写道:“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焦山虽无金山之崇阁险石、洪钟大鼓,却别有一番清幽与宁静。山上有修竹两三丛,僧侣两三人,采薪汲水,自给自足,生活简朴而宁静。
苏轼舍舟登岸,沿着山间小径缓缓前行。途中,他遇到了焦山的老僧,得知老僧竟是自己的同乡,倍感亲切。二人相谈甚欢,老僧向苏轼讲述了自己的修行经历和生活状态。
焦山之上,苏轼不仅领略了自然风光之美,更在与老僧的交谈中获得了心灵的洗涤与升华。他感慨于自己身处官场、难以适应险恶环境的无奈与疲惫,更加向往起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他写道:“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自己寻求心灵归宿的强烈愿望,渴望能像焦山的老僧一样,在这清幽的山林中度过余生。
从焦山离去之后,他虽回归官场,但焦山的宁静与老僧的话语,始终萦绕心头。那两三丛修竹、两三位僧侣,以及与老僧促膝长谈的画面,一次次浮现眼前,给予他慰藉与力量。他的文学创作,也因这段经历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一处诗意一处景,欢迎您来镇江,重走历史名人之路,徜徉自然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