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导游大赛冠军,这里有持证高级导游,这里有文史专家,形象大使、旅游博主……镇江文旅集团将持续推出《金牌说》系列节目,通过古迹串联历史,让历史还原真相,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独特的视角探寻美景背后的故事,一同揭开镇江神秘的面纱。
在镇江博物馆内众多珍贵的文物中,有一件被称为“吴国第一青铜器”的宜侯夨簋,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访客的目光。
70年前的那个夏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丹徒县大港镇烟墩山的一位农民,与往常一样在田间翻地。突然,他的铁锹下发出了异样的声响,他连忙扒开土层,赫然看见一个形似香炉的物件半掩在土中,随后又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坛坛罐罐。村长看见后大为震惊:“你挖出来的可能是文物,应该上交给国家”。
在这其中正有此件宜侯夨簋。宜是镇江最早的地名,侯是分封的爵位等级,夨是分封对象的名字,簋是商周时期祭祀用的礼器。它的造型古朴敦厚,背后却有着令人惊艳的身份地位,以其腹内底部铭文最为著名。铭文共计126字,现存118字,经专家考证,铭文的大意为:周康王带领夨等人在宗庙里瞻仰周武王、成王讨伐商纣的壁画,又看了大军东征的图画,将已封为虞侯的夨改封为宜侯,并赏赐给他土田、山川、兵器、奴隶等若干。宜侯夨为了感谢王恩,纪念他的父亲虞公叔达,便铸造了此件铜器。
面对眼前的器物,我们不免会有穿越时空般的遐想,甚至试图去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宜侯夨簋以古奥又典雅的文字诉说着: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3000年的文化根脉,这里镌刻着封建时代最初的年轮。它又是一位“沉默是金”的期待者,静静守候在国家博物馆中,期待着家乡人前来与它穿越时空对话。
从泰伯奔吴的吴地文化到西津古渡的千年古街,从金山寺的晨钟暮鼓到茅山的道教圣地,“宜”在镇江,焕发新兴活力。吴国第一青铜器“宜侯夨簋”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诉说着:水韵江苏,处处宜人;宜居宜业宜游,宜在镇江!
金牌讲师团
程晓怡
江苏省“旅游服务工匠”
江苏省“五好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