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是如何描写镇江山水的?
时间:2024-08-21 作者:

跟着历史名人游镇江

纳兰性德

image.png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清朝初年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来过镇江,并且留下了文字。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的词:“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三大家”。生于1655年1月19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1685年7月1日(清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年仅三十岁,可谓天妒英才,百身莫赎。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二十二岁参加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他主持编纂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了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素养,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

image.png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9月至11月,康熙皇帝首次南巡,纳兰性德扈跸从行,这是纳兰性德一生中唯一一次江南之旅,先后到达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他以《忆江南》为词牌写的一组词(共十首),真实生动地向我们描摹了一幅三百多年前的江国风情图,名城胜迹,如在眼前,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这十首以“江南好”起句的令词,透过对风景名胜的欣赏,寄托了作者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丽山川的一片深情。这组词的第八、九首写的即是镇江。先看第八首: “江南好,铁瓮古南徐。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北顾更踌躇。”

“铁瓮”句: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镇江市)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建。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东晋南渡,侨置徐州于京口。公元431年(南朝宋元嘉八年)以江南晋陵地为南徐州,仍治京口。“立马”二句:谓立于北顾山,面对大江而遥想古代帝王的霸业。射蛟,用《汉书·武帝纪》“五年冬,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的典故。百灵,即百神。北顾:即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世说新语·言语》:“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注引《南徐州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 梁武帝曾登此山,谓可为京口壮观,因改名“北顾”。

image.png

这首词主要写了康熙皇帝登山和射蛟两项活动。“北顾更踌躇”,形象地刻画了康熙面对一统江山的踌躇满志。镇江是著名古城,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作者不是泛泛而写,而是抓住了代表镇江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一水(长江)加以画龙点睛,描绘出了镇江的独有特色。康熙巡行镇江限于小令,不可能肆意铺陈,词人只用了“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两句,既写出了镇江的著名风景,更是对清王朝的颂扬。

image.png

再看第九首: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

妙高云:妙高,妙高山,在江苏镇江市金山最高处,既高且峻,形势极胜,上有妙高台,宋僧人了元建,此处常有浮云缭绕,景观绝妙。“砚北”句谓妙高山之风景美丽如米芾、李思训父子的绘画。这阕小令赞颂金山之高,之美。

山上建有著名的江天禅寺,寺中悬有康熙皇帝题写的“江天一览”匾额,金碧辉煌的金山寺,在落日斜辉的照耀下,高高耸立,好一幅绝妙的金山寺日晚图。

image.png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后卢氏难产去世,纳兰性德的悼亡之音由此而起,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并构成了他的词作的基本风格。他二十四岁时将词作编为《饮水词》,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为文人学士所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纳兰性德的词收集在《饮水词》里的有三百多首,时人谓其词风“哀感顽艳”“凄清悲凉”。而这一组《忆江南》小令却显得明丽俊逸,意气昂扬。这在纳兰词中是不多见的,犹如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佳作,不修饰,不造作,如朗月空照,自然婉转,清新晓畅。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