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蕴含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承载着生活在这座城市老百姓所特有的记忆,并且始终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在镇江,焦山景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让我们一起观看短视频,述说焦山景区的故事,看75载变化,焦山景区如何蜕变成如今的旅游圣地,又是如何书写镇江文旅的诗和远方。
钟灵毓秀的镇江孕育了奇山秀水,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焦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屹立在长江之中,四面环水的焦山被誉为“江中浮玉”,而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拿来比喻焦山,实在是恰到好处,因为这座高不过71米的小岛,在古今中外名气之大,远远超过许多高入云霄、景色秀丽的山峰。让我们一起走进焦山,探寻这座小岛如何作为镇江地标闻名于世,又是如何承载镇江人独特的记忆。
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王全生,除了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2020年起,两年的时间里,老人几乎每天都要爬一趟焦山,登山、记录、拍照、整理材料,日复一日,他早已成为了一个“焦山通”。
《焦山览胜》就是王老花两年的时间所著,这本书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焦山的51个景点,这本书也蕴含了老一辈镇江人,对焦山特殊的感情。时代在进步,焦山公园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镇江人手中得以记录和传承,而景区也在一代又一代园林人的辛勤努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焦山南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开辟与京江路相连的东入口。多年来,焦山不断优化游客体验,景区内著名的景点也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其中,被历代的书法家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也重获新生。
今年的5月份,碑林又建了一个3D的数字电视,把整个碑从它掉落、打捞,然后到它的一些文字的变化展现出来,不仅有一个视觉的享受,更有书法的沉浸在里面,了解这些碑的价值、字的变化。
碧玉浮波,古韵流芳。千百年来,焦山见证了太多的流光溢彩,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更是化身成一种文化的自信,从而成为镇江这座城市的地标,被镇江人民津津乐道。
如今的焦山苍翠欲滴,人文璀璨,景区新业态逐步完善,服务品质稳步增强,正在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