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采风大运河镇江段,看全国副刊人的“花式打开方式”→
时间:2023-04-10 作者:

近日,近两百名来自全国各大报纸副刊的编辑记者自南京出发,踏上为期一周的大运河江苏段寻访之旅。“行走大江大河书写水韵江苏”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采访活动的首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江河交汇处”的镇江。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沐着春风踏入游人如织的金山寺,四川南充日报记者郑钦豪顿觉满目旖旎:眼前,这就是“网红”江南啊。

image.png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寺,清康熙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文脉深厚,拂过山头的春风仿佛都挟满故事:

苏轼留下《自题金山画像》,“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字字悲怆;

“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岳飞在金山寺收到高僧对他未来命运的谶语;

站在金山寺顶端俯瞰镇江城,凝眸西津渡、北固山,眼前浮现唐代王湾描绘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耳畔是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铁板铜琶……

image.png

副刊人如何“打开”大运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首页编辑部副主任、“文博达人”王宏伟,被副刊同仁们cue做导游。

“镇江的历史要从孙权说起,赤壁之战那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孙权把他的团队从苏州带到镇江,建了铁瓮城,那一年是镇江建城的开始。”

“历史上大运河和长江在镇江共有5处交汇口,分别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镇江这座城市的时候,把它放到和大运河、长江的关系里头看。”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的船队从广州一带出发,一路沿海打过来,清政府却并不care,觉得反正进入不了她的腹地,但是当英国军舰沿着长江占领了镇江,清廷的整个漕运线路就被掐断了,清政府马上就撑不住了,只能被迫求和,这才有了《南京条约》——足以说明镇江地理位置的重要。”

image.png

面对一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除了做导游,多才多艺的副刊人还有更多“花式打开”方式。台州日报副总编辑赵宗彪随身揣着画夹,心动处流连驻足,只消草草几笔,眼前之景便汇着心中之情,汩汩流淌于笔端。

“这是我第二次到镇江,感觉到古城之美。这个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人文之美,多少历史故事、多少美妙诗文,都同镇江密切联系在一起。二是地理风物之美,让我停不下画笔。下午游金山,晚上游西津古渡,我都画下了速写,只是不能表达眼前美景之万一。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游镇江!”

image.png

image.png

春风沉醉的夜晚,一行人来到西津渡。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曾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是三国以来长江运河交汇的渡口文化见证。这里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

王宏伟继续身兼导游:北宋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55岁再次拜相,坐船过长江到达扬州后,在回首金山和西津渡口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当时江面远比现在宽阔,风高浪急,潮水奔腾,著名的金山还在长江以内,是西津渡与扬州瓜洲渡的中转站和避风处,因此‘西津渡—金山—瓜洲渡’就成为当时过江的主要通道,不论高官巨贾、文人墨客、平头百姓,但凡过江就要在西津渡盘桓……”

image.png

走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如同走进了时光隧道:

昭关石塔是中国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喇嘛式过街石塔,建于元代,通高5米;

清咸丰年间所建的观音洞,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紫阳洞供奉的紫阳君即北宋道教金丹派著名人物张伯瑞,传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曾临幸此地;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是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镇江后修筑而成,原长3公里多,现残存40余米……

“印象最深的是待渡亭,亭里仿佛坐着古人的影子,他们嬉戏聊天,说着闲话,等待着一艘渡船的到来。登上渡船,也许是回家,也许是到其他城市宦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向。船缓缓地开进,又缓缓地开出,载满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待渡亭里,郑钦豪陷入遐想。

在西津渡古街,江苏省非遗泥塑(太平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周宝康的工作室里,长江日报周璐听到了周宝康用泥叫叫吹出的镇江“最美声音”。

image.png

“太平泥叫叫是我们镇江独特的民俗玩具,也是祈祷天下太平的吉祥之物。它源于南朝,传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为了纪念不幸死去的禹王麾下大将张渤,华山村的先民选取泥土,仿塑张王形像,然后用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烧成,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太平泥叫叫虽小,却是集民间智慧、风俗趣味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产物,是民族的血脉、文化的基因,被国际友人赞为‘带来幸福的泥哨子’。”周宝康热情地向她介绍。

image.png

“从周宝康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江苏非遗人执着、坚守,和他们的与时俱进、开阔创新。他引用司空图《诗品》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诠释中国传统审美讲究含蓄的趣味原则;他强调今天的非遗传承‘不能只在技能上游走,更重要的是背后文化的力量’;他一点也不拘古泥古,对学生们跳出传统的大胆创造满怀欣赏,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人最美好的样子。”周璐忍不住感叹。

游完西津渡,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的首日行程就结束了。随身扛着长枪短炮和无人机的浙江余姚日报记者徐渭明,正在为自己没有拍下满意的西津渡航拍作品而遗憾。他决定,明早六点出发,一定在东方破晓之际,为西津渡留下最美的写真照。

image.png

△徐渭明为金山寺拍下的航拍图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