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古诗词里话镇江·焦山篇 | 让乾隆八次回眸的绝美胜境
时间:2023-03-16 作者: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钟灵毓秀的镇江孕育了奇山秀水,

也孕育了昌盛文脉,

从苏轼到王安石,

一代代文人墨客,

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

正值早春三月,

小编邀请大家来古诗词里话镇江,

让我们边行边歌,

邂逅这份跨越千年的美!

今天,我们推出第三期:

《古诗词里话镇江·焦山篇》。

image.pn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拒不应召。焦光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为焦山。与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微不足道,却也有其独特之处,焦山碑林—江南第一大碑林,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据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书法之美

image.png

昔爱山樵书,今踏山樵路。

江边春事动,梅柳皆可赋。

荦确石径微,白浪洒衣履。

临渊鱼龙惊,扪崖猿鸟惧。

古刻难细读,断缺苍藓护。

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

摩挲复三叹,欲去还小住。

习气未扫除,齿发恨迟暮。

华亭鹤自归,长江只东注。

寂寥千古意,落日起烟雾。

——吴琚《春日焦山观瘗鹤铭》

这首诗是书法家吴琚在一个春日去焦山踏寻《瘗鹤铭》所作的一首纪事诗。曾经非常喜爱焦山的书法碑刻,今天终于要踏寻观赏了,其激动之心情,跃然可见。在这种心情下,看江边一派春机,顿生为之吟咏的冲动。作者在《瘗鹤铭》前,摩挲再三,感慨良久,久久不肯离去。觉得自己学书这么多年,在面对《瘗鹤铭》的时候,竟然发现原来一些不好的习气还没有消除掉,还有进境,只可惜自己已经沉沉老去。

image.png

吴琚善作诗词,也精於书法,常常受到南宋孝宗的赏识与召唤。吴琚的书法,除了常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之外,又学米芾,甚至到了形神肖似的地步。

这幅《识语并焦山题名》书迹虽然均为小字行书,但字字写来,笔画之提顿跃动感十足,顿挫有致,墨色变化丰富。字之结体也非方正,常有偏斜体态,字态倾斜生姿,这也就是有所峻峭处的特色。整篇行气,虽然较米芾的书风含蓄,但通幅纵恣自如,也有一股潇洒意气。

image.png

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

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

——龚自珍《己亥杂诗229》

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

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

再跋旧拓<瘗鹤铭>,谓北魏兖州刺史郑羲碑,郑道昭书

——龚自珍《己亥杂诗230》

《瘗鹤铭》的铭文顺序从左到右阅读,文章优雅,文风飘逸,书体为楷书,却带有隶书和行书的意趣;文字大小不拘,自由舒张,格调高雅,故而倍受历代文人书家推崇。清代龚自珍更赋诗赞曰:“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术此权与。”“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可见古人对《瘗鹤铭》书法的崇拜程度。它既是书家习字的重要范本,也是金石考据家关注最多的刻石。

书法之美体验点

焦山碑林

古刹之美

image.png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李白《焦山望寥山》

李白二十多岁时出蜀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便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诗中显示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山虽然矮小,但由于耸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然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全诗雄奇奔放,感情热烈,跟随李白的笔端仿佛进入广阔无垠的世界,可见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已趋于成熟。

image.png

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兴尽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焦山位于长江中心,苏东坡曾从金山坐船游焦山,写下《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中极言金山楼观壮伟深沉,钟鼓声响亮清远,而焦山清静冷落,同时嘲讽那些不愿前往焦山的同游者,流露出对名利场中俗子的鄙视和独自遨游的超然之乐,流露出对山林的向往。

image.png

岁为兹山一再登,渡头飞阁独相凭。

云生江海交流处,人在松萝最上层。

残雪既能留野客,春风先与报山僧。

凭谁邀上东岩宿,更约花时命杖藤。

——蔡肇《立春日焦山留宿》

蔡肇,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镇江)人,蔡渊子。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此诗写焦山早春风景,末寓流连爱赏之意。

古刹之美体验点

焦山游船

内涵之美

image.png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轮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乾隆《游焦山作歌》

据历史记载,乾隆六次南巡,有八次登上焦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在《游焦山作歌》中,评述金、焦二山。显然,从这首诗

image.png

别馆精蓝侧,径幽花木芬。

栖迟虽觉适,供奉略嫌勤。

古柏虬蟠影,高峰螺皱纹。

偶然寄清兴,流水与行云。

——乾隆《焦山乾隆五律》

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时,上了两次焦山。第二次乾隆上焦山目的,就是为保护《瘗鹤铭》。他重登焦山,摩挲古刻,见原刻《瘗鹤铭》“剥落甚多,难成句读”。所以重书《瘗鹤铭》,刻成碑文。并将原刻铭移至寺中壁间,建亭加以保护。让后人仍可见到《瘗鹤铭》的真迹。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所作诗有115题143首。这些诗,称之为皇阿玛的镇江诗。

图片

内涵之美体验点

焦山御碑亭

图片

焦山,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历史底蕴深厚,

吸引了名贤文豪前来驻足。

留下了绚丽华彩的诗词

和书法大家的石刻。

焦山的千年文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也浓缩在一首首佳作中流传!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