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镇江
视听 | 镇江,一座江河交汇的地标,一幕文化交融的缩影(下)
时间:2021-02-01 作者:

镇江城不大,但它的历史却很长很长。一直以来,人们曾经以为,镇江始于春秋,距今2700年。然而,1954年6月的一天,这个结论却被一把铁锄掀翻。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镇江丹徒龙泉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往常一样到田里翻地。突然,铁锄下发出了异样的声响。当他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竟是一个沉重的金属容器,可容器中并没有财宝。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没有财宝的斑驳器皿,在当时引发了中国考古界一次不小的震动,郭沫若、唐兰等一批中国顶尖考古学者纷纷前来考研探究。这是一只来自西周的青铜器,四耳圆口,高圈足,无座无盖,雕刻精美,腹内还镌有126字铭文,但可辨读的只有118字。这100多字珍贵的铭文到底在向我们讲述着怎样的一段尘封往事呢?

在公元前11世纪某年4月的一天,周康王南巡,在宜地的宗庙欣赏了描绘当年武王和成王伐商时的壁画,又察看了东土的地图,然后对虞侯夨说:“我打算将你迁到宜地做诸侯,并赐给你祭祀用的玉器、美酒和弓矢,以及相应的山川、土地和人口。”为了感谢周康王的恩赐,宜侯夨特意铸造了这尊宝器,并刻下这段铭文。

image.png

经唐兰先生考证,铭文中所提到的“宜”应是现在的镇江丹徒(今镇江新区)东部一带,这是镇江城市最早的地名。这一定论,从此将镇江的历史向前整整推进了300年!

这件后来被命名为“宜侯夨簋”的青铜器,不仅证实着镇江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迄今发现记录有西周封建诸侯史实的重要出土实物,有着很高的考古和学术价值。“宜侯夨簋”原件被中国国际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3000年的时光,给这座城市太多的变换,城池在辗转中变迁,主人在轮回中变幻,名称也在兴衰中变更。春秋曰朱方,战国谓谷阳,秦时改丹徒,三国叫京口,两晋称南徐,隋唐置润州,北宋名镇江,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宜”走到“镇江”,朝代更替,历史演绎,背后都书写着一段摄人心魂的故事。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是这样描写镇江的:“吞天吐地是镇江的位置决定的,运河在它的臂间浩荡,长江在它的脚下雄泄,一个力重千钧的‘镇’字写出了它的壮夫本色。”于是,城在江河滔滔中积淀丰富,也在兴衰更替中沧海桑田;从此,城不只是坚固的高墙,也不只是繁华的市井。镇江,已然成为一座江河交汇的地标,一幕文化交融的缩影。

image.png


新闻中心